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國家出手,全民重構:人工智能+,真的來了

2025-08-27 15:28
高見觀潮
關注

圖片

作者:高恒

2024年是“GPT元年”,2025年則是AI的大躍進。

但就在無數(shù)人還在觀望、觀摩、觀潮的時候,中國官方出手了。

8月26日晚,《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正式發(fā)布。沒有鋪天蓋地的營銷,沒有長篇累牘的新聞,卻悄悄刷爆了科技圈、投資圈、創(chuàng)業(yè)圈的朋友圈。

這不是一紙空文,而是一份有時間表、有方向盤、有落地任務書的國家級戰(zhàn)略藍圖。

如果你還記得2015年的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”,你就知道這意味著什么。當年很多人沒搞懂那份指導意見是干嘛的,覺得“開網(wǎng)店”、“搞App”沒啥了不起,幾年后,滴滴、美團、拼多多這些平臺崛地而起,從根本上重構了我們的生活方式,也徹底顛覆了就業(yè)結構、商業(yè)模式和財富格局。

而今天的“人工智能+”,是一次更加深入骨髓的時代重構——它要改變的,不只是你買飯的方式,而是你工作的方式、溝通的方式、生活的方式,甚至思考和認知的方式。

這不是抽象的AI敘事,也不是PPT上的未來構想。它直接寫出了時間線:

三年后,AI將像今天的微信支付一樣普及;

五年后,AI將成為中國經(jīng)濟的主引擎;

十年后,AI將構成整個社會運轉的底層操作系統(tǒng)。

你可以不關心技術,但技術不會繞過你。

這是一場關乎“你我他”的全民參與游戲。

誰能最快上車,誰就能在這場翻天覆地的大洗牌中,找到新的身份、崗位、飯碗,甚至時代紅利。

那么問題來了:“人工智能+”,到底是個什么東西?它和互聯(lián)網(wǎng)+有什么根本不同?對普通人意味著什么?未來的機會藏在哪?”

我們從這三個問題聊起,一起讀懂中國即將全面啟動的AI新篇章。

一:不是下一個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”,而是新物種的覺醒

十年前的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”,是一場屬于“連接”的革命。

它把人、商品、服務從線下搬到線上,用算法做匹配、用平臺做中介,讓信息更對稱、交易更高效。它沒有改變飯菜本身,但改變了我們點外賣的方式;它沒有顛覆出租車本身,但讓每一輛空車都能更快找到乘客;它沒有重寫供應鏈,但讓每一個小縣城的賣家,也能賣出東西給幾千公里外的買家。

當年的美團、滴滴、拼多多,本質上都是“連接器”:一個把你和餐廳連接起來,一個把你和司機連接起來,一個把你和便宜貨連接起來。平臺在中間搭橋收租,流量就是通行費。

關鍵詞是“連接”。

但今天,輪到“人工智能+”上場,關鍵詞換了,叫“賦能”。

這不是把舊世界搬上網(wǎng),而是用AI這臺“超級大腦”,給每一個流程、每一個崗位、每一個產(chǎn)品,裝上“智能中樞”。

舉個例子,你就知道兩者的差距有多大。

過去是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”制造業(yè):一家工廠接了一個10萬個門把手的訂單,廠長打開ERP系統(tǒng),安排排產(chǎn)、調配人力、采購原料,工人上機、質檢員查驗,每一步靠的是流程控制;ヂ(lián)網(wǎng)技術的作用,是把信息流傳得更快、調度更高效。

而到了“人工智能+”,整個畫風變了:

設計階段,工程師給AI下一個指令:“我要一個比現(xiàn)在輕30%、強度高50%、成本不變的門把手。”AI幾分鐘內生成上百個優(yōu)化設計圖,其中有一種像鳥類骨骼的內部中空結構,強度重量比遠超人腦設計。

生產(chǎn)階段,圖紙直接發(fā)送到全自動產(chǎn)線。機器人3D打印出零件,AI視覺系統(tǒng)盯著每一件產(chǎn)品,有無瑕疵一目了然;甚至某臺機床噪聲多了0.01分貝,AI立刻判斷出軸承異常,距離出故障還有70小時,并自動下單訂購備件。

維護階段,AI不是等出問題再修,而是主動預測、提前調度,把“救火”變成“預防”。

這里沒有人安排它做什么,它是自己判斷、自己優(yōu)化、自己執(zhí)行。

不是“流程更快”,而是“機器會思考”。

這種智能制造,不再是讓人更快地下指令,而是讓機器變成你最懂的“外腦”。

再看農業(yè)。

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”農業(yè)是啥?傳感器告訴你土壤干了、氣溫高了,農民在App上遠程點一下灌溉按鈕。信息更透明了,操作更方便了。

“人工智能+”農業(yè)則完全不同。

衛(wèi)星在天上拍照,高光譜攝像頭捕捉到東南角三畝地葉片反射率變低。人眼看不出來,AI卻能判斷這是氮元素缺乏的早期信號。它不光能看,還能算:按照氣象預測、土壤成分和作物周期,建議今晚8點到9點之間,派一臺無人駕駛施肥車去精準補肥,不多不少,剛剛好。

農民甚至都不用出門。

種子怎么選,地怎么種,蟲害怎么防,病癥怎么判,AI都能代勞。

農業(yè),不再只是“看天吃飯”,而是“和AI一起做決策”。

這些不是想象,而是政策鼓勵在干的事。

文件中提出,“深入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與農業(yè)農村現(xiàn)代化融合發(fā)展”,支持“智能灌溉、智能播種、智慧病蟲害防控”等全流程智能化,發(fā)展“智慧農場”和“AI農業(yè)服務平臺”。

再比如教育。

以前,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教育”是你能在線看名師課程,能點播、能回放,比線下老師更方便。

而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,是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個性化AI老師。它知道你在哪個知識點卡殼了,能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講一遍:是動漫、是游戲、還是故事。它能模擬你的認知路徑,精準施教、按人定制,把“因材施教”從理想變成現(xiàn)實。

過去叫信息化教學,現(xiàn)在叫智能化陪伴。

這也正是“人工智能+”與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”的最大不同:它不是做加法,而是做乘法;它不是連接資源,而是重構能力;它不是做渠道,而是改底層邏輯。

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”是效率革命,“人工智能+”是生產(chǎn)力革命。

一個是連接世界,一個是再造世界。

所以你會看到,文件里沒有說“讓AI賦能行業(yè)”,而是直接提出,“推動形成以智能經(jīng)濟為主導的新增長極”,這是要讓AI本身變成中國下一個產(chǎn)業(yè)主軸、經(jīng)濟增長點、技術制高點。

在未來,AI不再只是一個“插件”,而是整個系統(tǒng)的核心引擎。

而那個屬于“AI原生”的世界,正在一步步朝我們走來。

二:國家已經(jīng)畫好路線圖,我們只需跟上節(jié)奏

這份《人工智能+》的意見,不只是列方向、講原則,而是罕見地直接畫出了一張清晰的三階段“路線圖”。

你什么時候開始用AI,社會什么時候大面積轉型,經(jīng)濟什么時候靠它驅動,統(tǒng)統(tǒng)都有明確時間表。

第一階段:2027年,全面普及

文件指出,“到2027年,智能終端、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過70%”。

什么意思?也就是說,今天還讓你覺得新鮮、復雜、甚至看不懂的AI工具,比如AI助手、AI員工、各種垂類Agent,三年后,將像智能手機和微信支付一樣,成為“所有人都在用”的基本配置。

就像2015年我們還在用現(xiàn)金,轉眼到了2018年,連菜市場大爺大媽都在掃二維碼。AI的普及,正在復制這條軌跡。

70%的普及率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:

• 無論你是公務員、工人、個體戶、媒體人,身邊都會有一個AI“搭子”;

• 寫材料用AI、開會做紀要用AI、客服全是AI、工廠里最勤快的就是AI;

• 買菜、看病、帶娃、理財,AI不只是參與,而是“默認參與”。

這也正是文件所提出的核心目標之一:“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在重點行業(yè)和關鍵領域的融合度與應用深度”。

用大白話說,就是國家不再把AI當實驗室里的技術,而是要讓它變成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。

而且,三年完成普及這個節(jié)奏,是前所未有的快。

它不像是“遠景”,而更像是“執(zhí)行令”。

第二階段:2030年,全面轉折

到了2030年,文件設定了兩個關鍵詞:“應用普及率超90%”,“智能經(jīng)濟成為我國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重要增長極”。

90%的普及率意味著AI將成為像水、電、網(wǎng)絡一樣的基礎設施。你離不開它,就像你今天離不開手機信號和Wi-Fi。

想象一下:你去辦個證件,AI政務助理一步到位;

你看個病,AI幫你提前識別健康風險;

你搞設計、寫方案、開直播,身邊永遠有AI補位。

AI不再是“誰會誰先進”,而是“誰不會誰掉隊”。

而更重要的,是智能經(jīng)濟成為增長極這句話。

過去三十年,中國靠制造業(yè)起家、靠房地產(chǎn)拉動,互聯(lián)網(wǎng)帶來了一波消費級紅利。那下一個增長引擎在哪?

現(xiàn)在答案明確寫出來了:AI本身就是產(chǎn)業(yè),是一種新的“經(jīng)濟形態(tài)”。

而不是你想象中“AI幫我們做點事”那么簡單。

它會帶來新的工作、新的公司、新的行業(yè)生態(tài)、新的商業(yè)模式。

文件中首次提出,要“系統(tǒng)推動形成智能經(jīng)濟新動能”,明確把AI產(chǎn)業(yè)從“技術工具”抬升為“國民經(jīng)濟核心動能”。

注意,這是中國首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,把“智能經(jīng)濟”定位為國家戰(zhàn)略層面的增長引擎。

這意味著,接下來的科技投資、產(chǎn)業(yè)引導、政策資源,很大一部分將聚焦到以AI為核心的“下一代經(jīng)濟形態(tài)”。

第三階段:2035年,全面重構

文件里用了一個很重的表達:“全面步入智能經(jīng)濟和智能社會發(fā)展新階段”。

這不再是講“行業(yè)變了”,而是整個社會形態(tài)將被AI深度重構。

這句話的潛臺詞是:法律、倫理、教育、治理、文化,都將迎來一場“AI協(xié)同”的變革。

比如:

• 教育會變成“千人千面”的AI個性化學習;

• 醫(yī)療是“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”+AI醫(yī)生常駐身邊;

• 公共治理是“預測型城市大腦”自動調度紅綠燈、災害預警、資源配置;

• 勞動方式變了、職業(yè)結構變了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也變了。

我們每一個人,會越來越多地和“非人智能”共處、協(xié)作,甚至情感交互。

到那時,AI不會是工具,而更像一個無處不在的“超級同事”“虛擬搭檔”“數(shù)字社會人”。

而你愿不愿意、能不能接受、會不會使用,就決定了你是不是還在“主流社會”里。

這不是一句嚇唬人的話,而是真真切切的“社會再分層”。

從2027,到2030,再到2035,每一個三年,都是一次臺階式躍升。

這張路線圖,不是科技企業(yè)的PPT,也不是學術論壇的愿景,而是從頂層設計到地方政策、從投資節(jié)奏到人才培訓、從AI平臺到算力基礎設施都能感知到的真實加速。

中國沒有要做“慢慢來”的AI,而是要做“快而穩(wěn)”的AI。

從實驗室到工廠,從論文到飯桌,從政策到你我。

這一次,我們不是站在AI潮流面前等待,而是被推著卷進來了。

誰能先適應,誰就能搶跑。誰還在懷疑,誰就會錯過。

三:六大方向,六種未來的機會入口

要看清一場變革的尺度,不只看它走多快,更要看它鋪多廣。

這次“人工智能+”,不是把AI裝進某幾個高科技場景就完了,而是從科學研究到吃喝拉撒、從農業(yè)工廠到教育醫(yī)療,全域覆蓋、條條入場。

國家明確提出“六大重點方向”,它不是在列舉熱點,而是在告訴你:未來的機會藏在哪些場景、哪些崗位、哪些創(chuàng)業(yè)入口、哪些行業(yè)爆點里。

我們逐一來看:

1: 人工智能 + 科學技術:讓“偶然的靈感”變成“可復用的能力”

過去科學突破靠天才,靠偶然。牛頓被蘋果砸了腦袋,居里夫人孤注一擲,圖靈靈光一閃。

但AI來了之后,科學進入“算力+模型”的時代。很多原本需要10年試錯的過程,現(xiàn)在可以用1年、甚至幾個月完成。

• 新藥研發(fā):AI可以從數(shù)百萬種分子中篩選候選藥物,并預測它們的合成難度、副作用、臨床前反應。藥企不再賭博,而是精準出擊。

• 材料科學:你提出性能要求,AI就能基于原子層級構建材料模型,設計出人類沒見過的新型金屬或塑料,用于飛機、汽車、電子元器件。

• 天文物理:面對海量的望遠鏡圖像、粒子實驗數(shù)據(jù),AI能7×24小時工作,成為全世界科學家們的“超級博士后”。

這是國家想要激活的“新質科研生產(chǎn)力”。

不再靠個別英雄主義,而是“AI協(xié)同科學”,帶動整體科技躍遷。

2: 人工智能 + 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:一切生意,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

這里是最扎實的落地場景。

不論你是做制造的,還是開超市的,還是搞金融、搞農業(yè)、搞物流的,“人工智能+”都會是一次重新洗牌、再分勝負的機會。

工業(yè)升級:AI正在取代“流水線思維”

• 黑燈工廠:機器不休息,AI負責檢測、調度、維修、預測,生產(chǎn)效率翻倍。

• 智能設計:工程師輸入目標參數(shù),AI秒出優(yōu)化設計圖,比人更輕更強更省。

• 智能質檢:瑕疵檢測、聲音識別、震動感應,AI遠比人眼敏銳。

智慧農業(yè):你見過的“新農人”,正在變成數(shù)據(jù)分析師

• AI預測哪片地今年適合種什么;

• AI指揮無人機精確施肥、打藥;

• AI育種模擬不同基因組合的抗病性。

未來的農民,是“坐在指揮艙里做決策”的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。

服務業(yè)智能化:從“人效”轉向“智效”

• AI客服 24小時在線,永不情緒化;

• AI理財顧問能讀懂全球市場信號;

• AI法律助手幾秒查遍千份合同,標紅所有潛在風險。

這不是對現(xiàn)有職業(yè)的優(yōu)化,而是誕生一批“AI原生企業(yè)”。

它們從一開始,就不是“公司+AI”,而是AI本體與業(yè)務場景深度融合的新物種。

3: 人工智能 + 消費提質:智能體,是下一個超級入口

這一次,改變的不只是商家怎么賣,而是你怎么被“服務”。

關鍵詞有兩個:“智能體(Agent)”+“萬物互聯(lián)”。

智能體 = 你的專屬AI助理

它可以是生活秘書、會議記錄員、健康顧問、買票助手、學習規(guī)劃師。它知道你喜歡什么、擅長什么、明天要出差、晚上加班。

它可能會是:

• 聽你咳嗽,就調高加濕器濕度;

• 知道你堵車,就自動延遲日程;

• 感知你情緒低落,就主動推薦冥想播客。

你不再是操作手機,而是被設備“感知并回應”。

萬物互聯(lián) = 所有設備“聽你的AI指揮”

• 回家開門,燈自動亮、音樂繼續(xù)放;

• 冰箱牛奶見底,自動補貨下單;

• 洗衣機根據(jù)天氣預報,智能推薦晾衣模式。

設備彼此溝通,不再靠你手動連接,而靠AI“指揮調度一切”。

這,就是未來消費形態(tài)的終極樣貌。

4: 人工智能 + 民生福祉:溫度和公平,將由AI重寫一次

文件提出,“推動優(yōu)質AI服務向偏遠地區(qū)、基層機構覆蓋”,這是在明確AI不是服務精英,而是普惠萬民。

教育:每個孩子都能擁有“最懂他”的AI老師

• 掌握進度因人而異,學習路徑個性定制;

• 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講難點內容;

• 發(fā)現(xiàn)潛力、引導特長、同步全國最強教育資源。

教育公平+教育個性化,以前很矛盾,現(xiàn)在AI可以兼得。

醫(yī)療:7×24小時的“健康管家”

• 穿戴設備+AI,實時預警身體信號;

• AI醫(yī)生看片子、分析體檢數(shù)據(jù),誤診率驟降;

• 老年人陪護機器人,提醒吃藥、防跌倒、陪聊天。

這不是“便捷服務”,而是人人都配得上的底線保障。

5: 人工智能 + 治理能力:城市更聰明,社會更高效

治理是最容易被忽視,但最深遠的應用場景。

城市大腦

• AI實時分析車流,動態(tài)調紅綠燈,治堵不靠拍腦袋;

• 出現(xiàn)救護車,AI自動開啟“綠波通道”。

智能政務

• AI輔助辦事,不再需要人翻政策、跑部門;

• 你說“我要辦醫(yī)保”,它直接把流程全走完。

災難預警

• AI能提前72小時預測臺風、洪水路徑;

• 精確到街道,提前通知、精準疏散。

這不是炫技,而是“讓政策像AI一樣精確抵達每個人”。

6:人工智能 + 全球合作:不是悶頭搞AI,而是定“全球游戲規(guī)則”

文件提到兩個關鍵詞:“開源共享”“規(guī)則制定”。

中國的AI戰(zhàn)略,不是只發(fā)展自己的大模型,而是希望通過“共建AI生態(tài)”,建立全球影響力。

• 國內的DeepSeek、智譜、千問等公司,紛紛開源模型代碼;

• 國家也鼓勵AI芯片、平臺、工具開源;

• 同時主動參與聯(lián)合國、ISO等AI治理規(guī)則建設。

開源不是弱化競爭,而是放大生態(tài)。

你給別人用的模型,反而有機會成為世界標準。

這些方向,既是產(chǎn)業(yè)戰(zhàn)略,也是機會地圖。

對創(chuàng)業(yè)者來說,是選題指南;

對投資人來說,是下注清單;

對年輕人來說,是職業(yè)選擇的新羅盤。

政策已經(jīng)明確告訴我們:AI不只是一項技術,而是這個時代的“基本能力”。

接下來要做的,不是“圍觀”,而是“入場”。

四:落回個體,時代真的來了,你準備好了嗎?

寫到這里,其實最關鍵的問題才剛剛開始。

我們都看到了“人工智能+”的這張國家藍圖,它有路徑、有節(jié)奏、有場景、有目標;但最終,它不是落在科技公司,也不是落在政府文件里,而是落在你和我身上,落在每一個“打開手機看新聞的人”身上。

這輪變革,比十年前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+要猛得多,也近得多。十年前你不懂互聯(lián)網(wǎng),不開淘寶、不打車、不用微信支付,大不了慢一點而已;但現(xiàn)在,如果你還不知道怎么用AI來處理文檔、生成圖像、總結報告、輔助決策,你可能真的就落在了時代背后,而且很快會落得很遠。

很多人擔心的是“飯碗問題”。這不是多慮,而是真問題。AI替代人的能力,已經(jīng)不是寫寫劇本、生成圖片的程度了,它可以做表格分析、可以處理數(shù)據(jù)、可以完成客服應答、可以讀完五百頁合同然后精準地標出所有風險點——而且比你快、比你穩(wěn)、比你便宜。這一切不是“有一天會發(fā)生”,而是“已經(jīng)在發(fā)生”。

從工廠車間,到辦公室前臺,從設計師到翻譯、從行政到財會,有太多的工作崗位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“AI替代”的真實案例,而且還會越來越多。所以如果你只是原地等待,希望AI像一個工具一樣“偶爾幫幫我”,你很可能會被它越幫越遠;但如果你把它當成你的“外掛”、你的“放大器”,你才有機會越走越快。

與其問“AI會不會取代人”,不如問,“你有沒有在用AI來增強你自己”。未來職場看的,不是誰更努力,而是誰更會用AI。

你要習慣和AI共舞。你要知道怎么給它寫好提示詞,怎么讓它理解你,怎么像調教助手一樣調教它。你越清楚你自己要干什么,它就越能幫你去完成得又快又好。這不叫“投機取巧”,這叫時代技能。

你要投資那些AI干不了的事。什么是AI干不了的?是復雜情緒,是審美,是戰(zhàn)略,是同理心,是“在模糊中做決策”的判斷力,是在團隊里調動大家情緒的能力,是在一堆選擇里選出一個方向的勇氣和格局。這些不會消失,反而會越來越稀缺。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越是人性的東西,越是AI的盲區(qū);越是創(chuàng)造性的、感性的、模糊的部分,越是人的價值所在。

你還要學會“提出好問題”。AI特別擅長在“已知問題”下給你“最優(yōu)答案”,但它永遠不會告訴你該問什么。問題永遠比答案更貴,視角永遠比執(zhí)行更稀缺。如果你能看到行業(yè)里的不合理、體驗里的痛點、流程里的效率黑洞,那就是你和AI之間最大的分工:你提出洞察,它去解決問題。這個分工,就是創(chuàng)業(yè)機會,也是職場殺器。

所以,當我們說“人工智能+來了”,不是喊口號,也不是唱贊歌,而是實打實地在告訴你:這個時代真的變了。

它不等你,它也不會為誰減速。你可以恐慌,但你不能遲鈍;你可以焦慮,但你不能停下腳步。

就像2015年我們還在質疑互聯(lián)網(wǎng)+是不是個偽命題,幾年之后我們已經(jīng)在一個“沒有美團不敢出門、沒有淘寶不會購物、沒有滴滴打不到車”的社會里;今天你可能覺得AI還遠、還虛、還抽象,但三年、五年之后,當你周圍所有人都在用AI工作、用AI生活、用AI學習、用AI賺錢的時候,你可能才會意識到,那個轉折點,其實就是今天。

你會慢慢發(fā)現(xiàn),AI不是讓你更努力,而是讓你重新定義努力;它不是提升技能,而是重建你和世界互動的方式;它甚至不只是工具,而是你在未來社會里生存和發(fā)展的第二條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。

人工智能+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一條軌道,一張新地圖,一次系統(tǒng)性的重新洗牌。

而我們每一個人,都是這場洗牌里的參與者。

命運的分叉點不會提醒你該轉彎,它只是悄悄地改了路名,然后繼續(xù)往前走。

你準備好了,就上車;你還在猶豫,就等下一班——只不過,下一班可能不再來。

       原文標題 : 國家出手,全民重構:人工智能+,真的來了
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(lián)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掃碼關注公眾號
    OFweek人工智能網(wǎng)
   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(lián)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03050200275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