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從賣游戲顯卡到AI生產力,英偉達市值接近英法兩國GDP總量

2025-07-11 15:48
財聞網
關注

圖片

當?shù)貢r間7月10日,美股市場見證了歷史性時刻——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股價在盤中交易中一度飆升至每股164.50美元,總市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,成為全球首家達成此壯舉的上市公司。

英偉達的市值飛躍,與全球AI技術的爆發(fā)式增長密不可分。作為GPU(圖形處理器)技術的全球領導者,英偉達的產品已成為訓練大型語言模型、支撐云計算平臺的核心基礎設施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至2025年上半年,英偉達在全球高性能AI加速器市場的占有率超過90%,其A100、H100及Blackwell系列芯片成為微軟、谷歌、Meta等科技巨頭的“標配”。

最新財報顯示,英偉達2025年第一季度數(shù)據(jù)中心業(yè)務收入達391億美元,同比增長超100%,占總營收的89%。市場分析師指出,生成式AI的“黃金浪潮”正推動全球對高性能計算芯片的需求激增,而英偉達憑借技術壁壘和生態(tài)優(yōu)勢,穩(wěn)坐行業(yè)頭把交椅。

超越發(fā)達國家GDP,科技巨頭改寫經濟格局

4萬億美元市值是什么概念?這一數(shù)字已接近法國、英國2024年的GDP總量,甚至超過德國、巴西等國的股票市場總市值。英偉達的崛起,不僅重塑了科技行業(yè)的競爭版圖,更凸顯了單一企業(yè)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。

“市場堅信人工智能就是未來,而英偉達無疑是最有可能在此番‘淘金熱’中受益的企業(yè)。”美國盈透證券首席市場策略師史蒂夫·索斯尼克如此評價。自2022年底ChatGPT引爆AI浪潮以來,英偉達股價累計漲幅已超1000%,2025年年內漲幅達22%,成為標普500指數(shù)中權重最高的成分股之一。

盡管風光無限,英偉達的未來并非坦途。2025年初,受中國AI公司DeepSeek推出低價模型影響,市場一度擔憂AI基礎設施投入放緩,英偉達股價短暫承壓。此外,美國對華芯片出口限制政策也對其中國業(yè)務造成沖擊——此前中國市場占英偉達全球營收的四分之一,2024年銷售額達170億美元。

更嚴峻的挑戰(zhàn)來自生態(tài)內部。近期,英偉達的重要客戶OpenAI被曝使用谷歌自主研發(fā)的TPU芯片為ChatGPT提供算力支持,而亞馬遜、微軟等科技巨頭也在加速自研芯片進程,試圖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。與此同時,量子計算的潛在顛覆性風險如影隨形,盡管英偉達宣稱該技術成熟仍需10-15年,但業(yè)內專家認為其突破可能早于預期。

面對挑戰(zhàn),英偉達宣布將在德國建設全球首個工業(yè)AI云設施“AI工廠”,配備1萬張Blackwell GPU,并聯(lián)合西門子、Ansys等軟件廠商推動AI在制造業(yè)的應用。英偉達CEO黃仁勛提出,傳統(tǒng)數(shù)據(jù)中心將向“AI工廠”轉型,未來這些設施將像發(fā)電廠一樣生產“智能通證”,為各行各業(yè)提供動力。

機構投資者對英偉達的長期前景仍持樂觀態(tài)度;ㄆ煦y行將目標價從180美元上調至190美元,Loop Capital分析師Ananda Baruah更給出250美元的華爾街最高目標價,對應市值近6萬億美元。伯恩斯坦報告預測,2025年第三季度英偉達GB200機架出貨量將達1萬臺,全年AI服務器產值有望突破30億美元。

英偉達的市值突破,不僅是一家企業(yè)的勝利,更是AI技術重塑全球經濟的縮影。從芯片設計到數(shù)據(jù)中心,從自動駕駛到機器人技術,英偉達正以“十年AI基礎設施建設周期”為藍圖,引領一場新的工業(yè)革命。

從賣游戲顯卡到“AI霸主”的進化史

當英偉達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時,全球科技界為之震動。這家由黃仁勛、克里斯·馬拉科夫斯基和柯蒂斯·普里姆于1993年在加州車庫中創(chuàng)立的公司,用32年時間從圖形芯片設計商蛻變?yōu)槿駻I算力的“基礎設施提供商”,其發(fā)展歷程堪稱一部技術顛覆與商業(yè)智慧的傳奇。

英偉達的起點充滿荊棘。1995年,公司首款產品NV1芯片因技術超前且兼容性差遭遇市場冷遇,幾乎耗盡紅杉資本2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。為生存,公司裁員至30余人,甚至瀕臨破產。轉折點出現(xiàn)在1997年:英偉達推出全球首款128位3D處理器Riva 128,憑借對微軟DirectX接口的支持,四個月內銷量突破百萬臺,一舉奠定圖形加速技術基礎。

1999年,英偉達發(fā)布全球首款GPU(圖形處理器)GeForce 256,首次定義“GPU”概念,將3D渲染從CPU手中奪回。同年,公司以每股12美元的價格登陸納斯達克,市值僅2億美元。此時,英偉達的標簽仍是“游戲顯卡公司”。

2006年,英偉達推出CUDA并行計算架構,這一決策被黃仁勛稱為“公司歷史上最重要的戰(zhàn)略轉折”。CUDA允許開發(fā)者用高級編程語言編寫GPU通用計算程序,將GPU從圖形處理器變?yōu)?ldquo;高性能并行計算單元”。盡管初期因投入巨大遭華爾街質疑,但CUDA的潛力在2012年徹底爆發(fā):AlexNet深度學習模型在ImageNet競賽中奪冠,其訓練依賴兩塊英偉達GPU,首次證明GPU在AI領域的顛覆性價值。

此后,英偉達逐步構建起CUDA生態(tài)壁壘。截至2025年,全球超500萬開發(fā)者使用CUDA平臺,95%的AI訓練任務依賴其工具鏈。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:“CUDA不是軟件,而是一場‘計算革命’,它讓英偉達從硬件供應商升級為AI時代的‘操作系統(tǒng)提供商’。”

2016年,英偉達向OpenAI捐贈首臺AI超級計算機DGX-1,黃仁勛留下名言:“為了計算和人類的未來,我捐出世界上第一臺DGX-1。”這一舉動奠定了英偉達在AI革命中的核心地位。2020年,Ampere架構GPU(如A100)發(fā)布,算力較前代提升20倍,成為大模型訓練的“標配”。2022年,Hopper架構H100面世,專為大規(guī)模AI優(yōu)化;同年,ChatGPT引爆生成式AI需求,英偉達全年股價漲幅超200%,市值突破萬億美元。

2025年,英偉達的Blackwell架構GPU(如B100/B200)集成萬億晶體管,支持多模態(tài)AI訓練,進一步鞏固技術壁壘。據(jù)Bernstein報告,2025年第三季度GB200機架出貨量將達1萬臺,全年AI服務器產值預計突破30億美元。英偉達數(shù)據(jù)中心業(yè)務收入占比已達89%,成為絕對核心。

7月9日,英偉達股價盤中沖高至164.42美元,市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,超越微軟、蘋果登頂全球。這一數(shù)字相當于法國2024年GDP總量,也接近標普500指數(shù)中市值排名靠后的214家成分股總和。

黃仁勛的身家隨之飆升至1430億美元,距股神巴菲特僅差10億美元。分析師Ananda Baruah甚至給出250美元目標價,對應市值6萬億美元。但市場也充滿警惕:若AI應用落地不及預期,或地緣政治沖突升級,英偉達的“算力神話”可能面臨考驗。

從1993年車庫中的三個年輕人,到如今掌控全球AI算力的“隱形帝國”,英偉達的崛起印證了黃仁勛的信條:“算力是新的石油,而英偉達是鉆井平臺。”在AI驅動的第四次工業(yè)革命中,這家公司已不僅是參與者,更是規(guī)則的制定者。正如黃仁勛在GTC 2025大會上所言:“所有移動的東西都將由機器人驅動,下一個領域將是汽車。”在這場科技競賽中,英偉達的征程才剛剛開始。

       原文標題 : 從賣游戲顯卡到AI生產力,英偉達市值接近英法兩國GDP總量
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(lián)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
    掃碼關注公眾號
    OFweek人工智能網
   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(lián)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